近幾年來,從部落格到YouTuber開始分享彩妝的使用心得,讓消費者在購買之前可以進行評比,但同時也產生了消費者盲目消費的情況。天下雜誌整理了YouTuber廣告的四大效益特點:主動收視、重複觸及、話題延燒、人際關係,關於以上四點,一開始觀影者會對喜愛的YouTuber主動確認是否有影片更新,在觀影過程中穿插廣告設法吸引消費者注意。觀影者還有重複觀看的特性,在重複觀看的過程,影片中置入的產品就會默默地在消費者心中留有印象。影片留言區使得話題能夠延燒,讓觀影者可以在留言區強化對影片產品的描述,形成從眾需求。最後是與朋友之間的日常話題,也作為延續產品討論的場域,以至於消費者在無形之中已經將商業訊息傳撥出去,並且加深對產品的印象。此外,YouTuber的另一魅力是能為消費者帶來共感體驗。YouTuber在影片中透過開箱文或是業配文,詳細介紹產品的功能、使用心得、與第一印象等。在這個過程中,無形地加強消費者對產品的認識,以及建構對產品功能實際的期待,在這樣的共感體驗下,促使消費者購物慾望外,同時也會減少因錯誤購買產生的抱怨。
難道,YouTuber的出現是商界與消費者的救世主嗎?除了為商業界的產品打上好口碑與正向評價外,還能替消費者做使用上的把關,讓消費者不用花上冤枉錢,看似正向循環的YouTuber共感體驗,是否潛在著我們不知道的問題,存在著看不見的黑暗經濟呢?Netflix出品的一部紀錄片《消費市場:當心買》(Broken)其中有一個專題〈化妝品之亂〉(Makeup Mayhem),揭開了網紅帶來的行銷以及各大品牌製造的飢餓行銷,導致仿冒化妝品的問題,紀錄片中指出中國有著無牌化妝品的工廠,甚至形成一個全球的產業鏈,將各種仿冒的化妝品販售到各個地方去。
在紀錄片中,有一位記者帶著隱藏式攝影機到一間位於中國義烏的購物中心,購物中心裡被玻璃隔成一間一間店家,每間大約4到5坪,櫃台前與櫃檯後陳列各種品牌的化妝品。紀錄片裡的記者向前詢問坐在櫃檯前的店員,店員是一位中年以上的大媽,記者拿著口紅問:「製作這款香奈兒的口紅要多少?」店員表示仿製只需要八塊人民幣。隨後記者離開購物中心後,在門口看到一群中國店員將一箱一箱打包好的化妝品包裹上貨至車子,數量多到不可數。隨後記者參觀了仿冒化妝品的工廠,發現工廠環境不僅簡陋,四周堆滿雜物,整個工廠髒亂不堪。在裡面工作的工人沒有戴上口罩、手套與防塵帽的情況下,直接徒手接觸化妝品。而這些產品,最後都會在網購平台上販售,例如Amazon、eBay等,甚至在香港的某個街區,整條路都在販售仿冒的化妝品,各種品牌,包括M.A.C、Anastasia及Kat Von D等等的名牌都能在這些地方買到,仿製的效果隨著每一次地抽查,越來越進步,讓消費者難以分辨,加上售價都比專櫃或是品牌公司便宜,讓消費者也掉入了仿冒化妝品的圈套中。
仿冒化妝品對消費者會產生什麼問題呢?在惡劣環境下生產的這些化妝品,被驗出含有細菌、致癌重金屬、工業建築用料、動物糞便等成分。紀錄片中請到一位皮膚科醫生,表示近五年來他的病患因為接觸性皮膚炎、成人皮膚細菌感染的患者突然增加,他檢查病患帶來的化妝品發現造成這些病徵的原因來自於仿冒化妝品。仿冒化妝品含有的致癌物最常見的都是中金屬成分,多數都驗出含有鉛和水銀,醫生提到重金屬可以用來充當色劑,只要添加少量就能製造出鮮豔的顏色,比起品牌使用的安全自然材料成本還低。由於化妝品成分的法規尚未完善,特別在美國,因此產品的成分僅能靠品牌自行監管,並且進行安全測試,但對於謀取暴利的仿冒商而言,使用低成本的材料才能讓他們利潤更多。
回過頭來看,中國仿冒商快速的抓到網紅經濟帶來的化妝品市場的效益,YouTuber的推波助瀾以及品牌的飢餓行銷讓仿冒品在全世界更加猖獗。
我們可以看到網紅經濟對於消費生態產生一波新的影響力,有幾個部分可發現到,首先,消費者購物型態的轉變,在網紅經濟的出現後加速了網路型購物,當觀看完YouTuber的產品介紹後,YouTuber通常都會分享購買的路徑,這也促使消費者使用網路購物的機會大大增加。其次,網路購物消費模式,讓消費者開始在各網購大平台進行比價,而此時仿冒商正伺機而動,打出比正貨價格便宜的商品,吸引消費者購買。我們常常在觀看YouTuber介紹某項產品後,後產生該產品的缺貨潮,為了要購買到此產品,消費者在各大網路平台進行搜尋,然而無法分辨真偽的原因最常見有兩點,第一,科技進步仿冒的技術越來越好。第二,首次購買者,多數消費者可能第一次購買此品牌,讓消費者無法辨識品牌真偽。網紅帶來的效益不僅加強網路消費的購買行為,同時也為各大品牌殺出一條新的宣傳模式。從上述我們可以看到網紅經濟是當代科技變遷延伸出來的一種新型態的宣傳,但是從紀錄片的發現亦可以看到,仿冒品肆虐也成了網紅經濟下的產物,當網紅經濟越崛起,整個仿冒品的生產就更加活耀。在化妝品成分法規無法完善之下,僅能先從消費者本身去當心,購買售價過於便宜的產品時,必須謹慎地去確認次產品的真偽,若無法判斷,則盡可能使用正常的管道取得,才能間接杜絕仿冒商的橫行。
《天下雜誌》,〈消費人類學:Youtuber的共感經濟〉,20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