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 05 21

【Batice】生活都被電視、網路和手機搞亂了

1962年雙十國慶當日,昔時第一夫人宋美齡女士按下了按鈕,台視正式開播,也代表著台灣正式進入電視時代。但電視出現以後也有許多疑慮慢慢出現,例如近視人口的上升、電視傳遞沒營養的資訊、內容價值與教育牴觸、產生少年犯罪等。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批評是,如果兒童常接觸電視媒體,因為無法辨別電視的真偽,而容易受到影響、甚至出現模仿電視暴力的行為。Davis與Baran(1981)[1]的研究指出,媒介可以作為一種社會學習的來源,但他們也強調,社會學習的來源是複雜的,對行為的建構不會毫無修正的援引自電視媒介。電視媒介真正的問題是「媒介虛幻」,也就是提供簡單的解方或簡單解方的組合讓人學習(以簡單虛幻來讓人進行計畫,例如刻板印象),但現實常常是複雜的,以簡單方案難以解決。總之Davis與Baran認為,必須要有複雜架構加上未來期望,才能形成能預見未來的有效計劃(相對於簡化計劃,只是以固定方式思考未來,且無反省能力),而大眾傳播並無法達成這樣的長程目標。

我們雖然將電視媒介內容稱為虛幻的,但它在當代卻是人類生活中實實在在的真實存在。Fiske(1991)[2]認為影像和其他經驗沒什麼不同,人們在後現代時期生活在影像飽和的社會中,換句話說,影像等於真實,因為影像經驗和其他經驗沒有什麼不同(Curran & Gurevitch,1991)[3];Featherstone(1991)[4]指出,電視產生大量符號與影像,改變了人們對真實的感知,而布希亞將之稱為「超真實」(超真實堆積了大量符號、影像與模擬)。電視是一種真實,而且它是創造新的真實,透過電視機這個科技物的使用,把世界帶進私領域的家庭空間中,原本必須在公共領域從事的休閒活動轉進到家中。

雖然看電視的方式每個人都不同,但就像Sreberny-Mohammadi(1991)[5]指出的,電視改變了人類的文化取向與社交模式(Curran & Gurevitch,1991);Abercrombie(1996)[6]也認為,要理解電視帶來的影響,不能只從節目內容或類型上著手,而是必須同時思考文本、生產者與觀眾三者之間的關係。換句話說,電視造成的是人類日常生活文化的總體變遷,而不只是科技物對人造成的某種正面或負面影響。舉例來說,電視把公共領域帶到家庭生活中,改變了人們思考公共領域的方式,也改變了公共領域運作的方式,也就是公共領域私領域化。所以人們在家中觀看屬於公共領域的政治新聞時,就像看一般的休閒娛樂節目一樣,拒絕面對須嚴肅思考的公共議題,而是要能夠被輕鬆談論的八卦醜聞;相對地,公眾人物也會盡可能的去親民、接地氣,以輕鬆的方式宣揚公共事項,減少困難的專業術語,甚至公共政見變得越來越觸及私領域,而非抽象的長遠公共性議題,論述方式也越來越私人化而非公共辯論。

如果說電視的開播,將公共領域帶進了私人領域,進而影響了公共領域運作的方式。那網路科技與智慧型手機的發展則帶來另一波日常生活文化的變遷、創造了新的社會真實,也就是私領域的公共化。舉個時下的例子,知名直播主「館長」[7],他在網路從分享健身事業開始、闡述自己對時事的觀點,引發了人群的關注;當他在網路媒介取得一定的發言地位之後,成為在公共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健身、事業分享、個人的政治觀點、甚至是聊時下的八卦,這都是屬於私領域的行為,但透過網路媒介的中介,私領域的活動都可以展現在公共領域中。另一個例子是網紅「啾啾鞋」[8],也曾在自己的頻道直播他看書寫筆記的一個小時,沒有任何與觀眾的互動,就是看書。網路平台的擴張必須與智慧型手機的發展結合才能夠理解。智慧型手機原本只是即時、隨身的通訊工具,當它結合網路與觸控螢幕後,它讓網路平台的內容可以即時、隨身地呈現在閱聽人的日常世界中。人們開始能夠不用在固定場所使用網路(如家中、公司、網咖等),也因此,私生活的所有一切都能隨時展現在網路世界的公共平台上;只要人們願意,可以隨時將私生活給公共化。

關於網路科技與智慧型手機帶來的科技變遷問題,有幾件事情是清楚的,首先,越來越多人們的日常行為受到改變,例如低頭族、網路沉溺等;其次,越來越多新形式的社會互動出現,例如即時交友APP、直播斗內(donate,贊助)等;以及,越來越多的政治經濟轉型與創發,例如無中心的分散式群眾運動、共享經濟模式等。上述種種都是當代科技變遷現在進行式的產物,而且有許多未成熟的現象正在醞釀,例如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與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等科技可能帶來的轉變。由此可知,我們要理解新興科技媒介對於人類的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時,不能只看內容與受眾之間的關係,而是必須從更大的社會文化脈絡去進行理解,探討人們是如何身處於這個新的社會真實之中的。例如,當我們去問館長是否真的教壞了小孩子前,應該去思考是什麼樣的日常生活文化讓館長能夠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之中?以及館長是在什麼樣普遍的社會事實下,取得群眾的信任?只有對現象進行深刻的理解,才能理解現象背後的意義,而不會被表面的呈現給迷惑,只能用自身的價值觀念來判斷事物表象的是非對錯。

 

[1] Davis,D.K.、Baran,S.J.著、蘇蘅譯,1993(1981),《大眾傳播與日常生活―理論和效果的透視》。台北:遠流出版。

[2] Fiske, J. (1991), ‘Postmodernism and television’, in Curran and Gurevitch (1991).

[3] Curran, J. and Gurevitch, M. (eds)(1991), Mass Media and Society, London, Methuen.

[4] Featherstone, M. (1991),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London, Sage.

[5] Sreberny-Mohammadi, A. (1991),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in Curran and Gurevitch (1991).

[6] Abercrombie,N.著、陳芸芸譯,2004(1996),《電視的社會學分析》。台北:韋伯文化出版。

[7] 「館長」陳之漢Facebook粉絲專頁:「飆捍」。https://www.facebook.com/%E9%A3%86%E6%8D%8D-1471772763091863/

[8] 網紅「啾啾鞋」Youtube直播影片:《【直播】Study With Me! 週二讀書夜,一起看書吧! ft. 林辰 超級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DexEPNZsw

 

2021 - 05 - 21
EXPLORE
延伸閱讀
SUBMISSION
投稿專區
成為明日趨勢的觀察者


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屬於「提案力」與「實作力」人才的場域。大轉折(deep shift)時代已經來臨,這社會迫切需要具備未來意識的思維與做法。歡迎加入文舍明日聚場的行動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