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 07 05

【職業相談室】六月封面人物:TFT專欄報報

TFT招募徵選組專員鄒宗翰

Q:TFT組織介紹:TFT是怎麼樣的組織?組織理念?有什麼樣的服務與受眾?

A: TFT是致力於解決「教育不平等」的非營利組織,期望為每一個孩子創造平等的教育機會。TFT的概念與模式啟發自Teach For America(為美國而教),目前在全球各地,以此模式獨立運作的非營利組織已遍及超過40個國家,亞洲國家包括印度、日本、馬來西亞、泰國等。

TFT 招募並甄選來自不同領域、具備領導潛力和使命感的人才成為 TFT 老師,成為未來能推動教育改變的領導者。

當這些人才被招募進來去到場域發生故事了,會成為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就像一張網子,網子越來越廣越來越密的時候我們才能接住每個掉下去的孩子,我們做的不是把改變丟給孩子本身而是他們身邊的大人。唯有足夠多的領導者遍及各個領域,串聯彼此對教育的影響力,教育不平等的問題才能真正被解決。

 

Q:TFT是如何籌措資金?資金來源如何穩定?價值理念與捐款人衝突時會如何協調和克服?

A:首先我覺得TFT就是百分之百的非營利組織,資金來源每一年都不太一樣,有的是來自企業的捐贈,企業通常都是單次大額的捐款,另外也有來自民間個人的小型定期定額捐款。

第二個是我們發佈的年度報告,我想講的是TFT計畫每屆為期兩年,TFT的募款是為了後兩年的計劃而募款的,為的是要保證人員的薪水和培育,我們在招募每一屆的人背後也能保證他們的權益。

第三個我覺得一定會有價值觀念不一樣以及被挑戰,先不當成純粹的惡意他一定也是從善意出,把它假設成從善意出發並找到彼此的交集點,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最終他選擇留或離開都是他自己要決定的。

 

Q:TFT會如何篩選人選?希望錄取怎樣特質的人才?

A:如果從第一屆看到現在我們找人標準著重的都是特質能力,例如自我覺察、系統性思考。TFT一開始成立並時並沒有所謂的選擇標準,成立前我們拜訪了在地家庭及現場老師,以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倘若不要管現在各種制度,應該找怎樣的老師來投入現場?答案是有使命感且具同理心、正向思考的人,我們蒐集完這一波的經驗後帶回來討論,我們應該如何透過這兩年,幫助你讓你的能力更茁壯,兩年後能帶著在第一線累積的能力和視野,在各個領域的串聯彼此的影響力,共同改變台灣教育不平等的問題。

 

TFT教師趙廷軒

Q:從TFT組織畢業的老師們會留在教育業嗎?又或者是如何回饋教育業?不留在教育界的話會往哪些行業發展?(個案案例)

A:TFT到現在已經是第七屆,畢業後我們都會成為校友,各自選擇用不同的方式繼續當老師,少部分人選擇留在偏鄉,另一部分的人依然會選擇到教育界當正職的老師,還有一部分的人則會回到他的老本行,所謂的老本行可能像是金融或財經業,例如回到銀行業,而他待的部門正好是CSR社會企業責任,那他就會直接影響到這個企業可不可辦更多的活動在偏鄉教育上。又比如有的人會選擇做社會創新,他們在新創組織工作,並且回到教育領域議題解決問題。

 

Q:為何要到偏鄉就職需要透過TFT?會得到什麼樣的幫助?

A:我覺得從我自己的角度來看,在那兩年內我快速的被培養成為一名好老師,但嚴格來說也不算好老師,因為我沒有修過教程,可是在TFT裡可以接受不間斷的課程培訓,因為有TFT的訓練使我能在過程中不斷進行滾動式修正,另外一般師培要考教甄TFT則直接安插在裡面。

TFT的培訓方式就是先上訓練課程然後讓你直接到現場,你只要有任何疑難雜症都可以馬上討論,那裏有許多在教育界十幾二十年的老師也都可以向他們詢問、學習。

如果我今天是一個人單槍匹馬去申請偏鄉的老師其實是可以的,但為什麼要透過TFT,因為TFT不會讓你單槍匹馬的自己去,在TFT會是小團體的形式,不只是上下屆的學長姐,還有小團體的夥伴一起幫忙,可以一起討論,不會是自己一個人去面對那麼多不確定性和變動性,同時TFT還會邀請馬來西亞或新加坡的老師來演講做跨校連結、交流討論,這是一種優勢,在這裡的培訓更看重系統性的思考,這兩年內我一直被教如何系統的思考方式,系統性思考是把你當成一個領導者在培育而不是單純老師,當你有疑問出現時TFT教的是你怎麼從表面事件去看見問題背後的原因。

 

Q:台灣偏鄉教育的現況如何?

A: 大家會覺得說在偏鄉老師流動率很高,這的確是,但其中還有很多東西是誤解,比如認為偏鄉有很多的匱乏,可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很匱乏,所謂的缺乏有分成物質跟非物質。

因為公司企業會捐東西過去,甚至有點太多,物質上相對是很充足的,而老師流動率高的確是一部分,但這不是很大的問題,因為像我待的地方有些老師資歷十幾二十年,有些則只有五、六年,最主要還是差在師資。

師資影響很大,這可以看做非物質的層面,有些人留在這裡可能就是想混口飯吃,留在這裡也沒有幫助,因為他們不是真正花心力在學生身上,這樣的狀態下就會成為冗員,所以流動是希望不要讓老師懶散。

另外有些學校老師的行政量很大,大學校跟小學校有差,大學校與小學校所承擔的行政量一樣,但小學校人少所以每個人負擔的量相對也比較大,偏鄉的老師是導師兼行政,這樣就會變成這個老師每天都焦頭爛額。

我們要思考的是有沒有辦法讓不同的資源做一個整合,各界來的幫助都是分開的單點式出現,非常分散。

如果今天有一個平台或公部門可以把這些都串連在一起,那麼老師就可以把比較多的精力放在孩子上面,從偏鄉教育切入,解決教育不平等的結構性問題,是我們最終的目標。

 

Q:在偏鄉服務的過程中,有沒有什麼印象深刻的事?

A: 我覺得這個是我比較少講的,但的確是我一開始比較挫折的事。我的班上有五個孩子,其中一個男孩子叫小雨,小雨是一個情緒比較高張力的孩子,他所有情緒都會呈現在他的臉跟動作上,這樣的狀況下很容易會影響到班上的同學。

  有一次數學課,那堂課教的是數學的加減並式,這個東西相較於以前的數學題更加困難,當時我讓孩子們上台到黑板回答問題,但他不會,於是邊寫邊咒罵碎念,而我本身個性非常急躁,面對孩子這種狀況很難控制的產生情緒,於是不悅地對他說:「你不會寫就不要寫。」他聽了之後就一邊寫一邊哭,同時我還做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就是大力的槌黑板,見狀他也寫不了了乾脆把筆放下來哭,我自己心裡也委屈,兩人就這樣僵持了兩三分鐘,他在哭,我在平息怒氣,後來我叫他先去吃飯然後自己在教室大哭,哭完後我獨自坐在教室,思考為什麼我會成為自己最不喜歡的樣子,這是一個好老師該有的樣子嗎?

  後來我想起之前去觀一個第一屆老師的課,他說過一句英文「You can not teach what you’ve not been taught.」意思是你沒有被這樣教過就沒辦法這樣去教別人 ,我透過這個孩子去反應自我內心的樣子,他就像一面鏡子,逼著我去重新審視自己。後來那件事情變成我跟他更接近的一個點,我事後有跟小雨道歉,告訴他那個時候我不應該那樣子對他,他雖然是中年級但談吐很像高年級,比一般的孩子還要成熟,我們兩個平靜之後陷入很深的對談狀態,後來他也有留下來再加強學習,橫亙在兩人之間的疙瘩也很快就平息,因為小孩不會去跟你記那個言仇,這是孩子的迷人之處,天真純粹而善忘,下課後我們還一起去騎了腳踏車。

  面對自我心路歷程的轉變,我很少講,因為會很想哭,這是一種自我形狀上的重新塑造,原先我是個個性很急躁但做事很有效率的人,所以一開始覺得自我與外在兩者的拉扯很痛苦,要不斷告訴自己在這裡的原因,每天跟自己的內心打架,但也因為這樣鞭策自我進步與修正,使我最後變成一個會等待的人,我可以等待一個結果,比起以前更有耐心,同時也更相信團隊的力量,從前更依靠獨立作業,但經過這兩年我知道了團隊合作的重要,需要與他人整合以及系統性思考,也能激勵自己前進。

2020 - 07 - 05
EXPLORE
延伸閱讀
SUBMISSION
投稿專區
成為明日趨勢的觀察者


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屬於「提案力」與「實作力」人才的場域。大轉折(deep shift)時代已經來臨,這社會迫切需要具備未來意識的思維與做法。歡迎加入文舍明日聚場的行動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