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 10 31

【陳姓煮夫】社企是手段還是終點?

 當社會企業創業者看見問題前,通常急著要解決問題,但重要的是先必須「了解問題」,創業過程中,毋忘初衷的「初衷」,其實是提供的產品之品質,而非起初的熱忱和想望,那並不能支撐社會企業的營運,社會企業具有商業性與社會性的營運目標,所以需要投入許多資源,「政府協助」及「與企業共創」常是社企重要的發展策略,投身社企前也必須先認清社企的「現實」是否和自己的期待有所落差,成立社企也未必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唯一「解方」。透過長年累月的努力,每年社企所產的「影響力報告」便能看出其貢獻,社企可謂是社會的「改變加速器」,至於「良知消費」的重要性已逐漸讓社會大眾所意識,但意識與接受的過程中仍有極大的落差及鴻溝,如同社會與社會企業間的矛盾,如何改變降低這種落差,仍是許多社企與其創業者共同的課題。

  社企在創立或執行專案之前,創業者會先看到問題,並且意識到該問題的重要性,接著應該是深入「了解問題」,而非提出解決方案或直接草率地解決問題。

  One-Forty(社團法人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因關注到東南亞移工來台甚至返國後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因而成立,其共同創辦人陳凱翔曾提及,為了使這些移工返國就業更有競爭力,而開辦「移工人生學校」(One-Forty School)專案,開設各式各樣的實體課程,在執行的過程中,受眾人數卻不盡如人意,於是他們跳開了「表面」的現象,而去深入了解問題的「本質」後便發現,原來多數的移工散落全國各地,且許多女性移工因為從事居家照顧的工作,不見得能時常休假。經過一連串的了解後,One-Forty才又提出新的「解決方案」,調整了授課的方式,除了實體課程,更將課程錄製成影片於官方網站上架,沒想到受眾遠比想像得來得多,擴及北中南東,甚至遠在東南亞的當地居民(印尼、菲律賓等)也透過此平台上網學習,毫無疑問地,這項專案在經過「了解問題」後而調整執行方法,而變得更加順利。

  不過「清水茶坊」可沒那麼幸運了,清水茶坊長年與在地茶師合作,以鹿谷在地的高山比賽茶為主打商品,並以精美設計來包裝、以老人食堂的理念來行銷,但多年來始終無法突破營運的難關。為湊足老人食堂的營運資金,僅能挖東牆補西牆,夥伴因此多次汰換、初使團隊也相繼離開。而後馬麗芬加入後搭刀闊斧展開一系列改造,透過勞動部補助款的注入,蓄積組織動能,期待能帶來轉型契機。經歷一連串的革新,仍無法力挽狂瀾,馬麗芬放棄申請政府計畫,嘗試讓品牌自立,走向獨立企業的路線時,儘管營收略有提升,仍不敵市場競爭而宣布關門。

  清水茶房確實意識到了偏鄉獨居老人的用餐問題,也著手進行了解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法卻頻頻受到財務營運的挑戰。或許社企的營運並不只是意識問題、理解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等這麼簡單的直線進程,中間的許多「中介變項」若無法一一擊破,那麼社會企業還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嗎?

  換個角度來看,清水茶坊的退場,讓老人用餐從社企轉由非營利組織和政府資源協助,不僅不用再犧牲員工的薪資權益,更實現了原本的初衷。從此經驗可窺探,社企不一定是公益項目尋找永續金流的浮木,更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解方。

 

2020 - 10 - 31
EXPLORE
延伸閱讀
SUBMISSION
投稿專區
成為明日趨勢的觀察者


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屬於「提案力」與「實作力」人才的場域。大轉折(deep shift)時代已經來臨,這社會迫切需要具備未來意識的思維與做法。歡迎加入文舍明日聚場的行動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