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給自己的30歲生日禮---開一間咖啡店
30歲之前,一杯經營一間攝影公司,自行接案。年屆30之際剛好手邊有一個便宜租金的空間,但由於高度過低,不適合架設器材,又剛好結識懂咖啡的朋友,因此決定將空間化作一家咖啡廳,作為自己30歲的生日禮物。
開店第一天,才煮了人生第一杯咖啡---一切從做中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的一杯對於設計有自己的一套美感,咖啡廳的裝潢都是自己從零開始打造,也因此省下一筆裝修費。
「之前一直以為煮咖啡是一件簡單的小事,直到開幕第一天才煮了人生第一杯咖啡,結果超難喝,開店前一個半月的客人幾乎都沒又再回顧過,自己另外請教朋友、摸索後,才穩定了品質。」一杯一邊苦笑一邊敘述,不禁令人佩服他真的很有種。一杯說開店後很多事就如同煮咖啡一樣,邊做邊學,從籌備期至營運期當下其實也沒有多想,只是一心想趕快把一間店整理好,埋頭前進,一直到開店後才把自己拋入現實接踵而來的問題,一個一個解決,所以一開始的營業狀態非常混亂。
創業初期遇到最大的困難
除了技術、行銷之外,一杯表示最大的困難就是非常的累,幾乎沒有時間休息。「剛營業時,為了省錢也不敢僱人,從開店第一天,到完整休假一天,已經是10個月之後的事了。那時候只想著少休息一天,就能趕快回本。」然而開業至今七年,依舊天天能在一杯咖啡裡看到一杯的身影,如今,對他而言每天到店裡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一開始投入的預算?何時打平?
「因為裝潢我都自己做,只有計算到裝潢的材料費含設備,大概是九十多萬吧。
打平如果是指人事、租金、水電、原物料,其實大概第二個月就打平了。若是裝潢、設備全部回本,大概是兩年,但這都還沒算上自己的時間成本。」
三間店面,三種不同的經營策略
位於中正紀念堂的店面藏身在中華電信的員工餐廳中,表達的訴求很簡單,就是:平價、品質穩定,所以店內品項很單純,只有手沖咖啡、義式咖啡,甚至連糕點都沒有。這間店毛利率其實偏低,訂價大概跟路易莎差不多,但因為客群是上班族,所以營業時間只有週一到週五的上班時間。雖然這間店毛利率低,但人事、租金成本相對也不高,整體來說也是穩定的。雖然疫情多少影響了營業額,但是不致大礙,如今營收有快速回升。
《平崎吐司》則是位於餐飲店的一級戰區國父紀念館裡的巷弄內,去年底有一個生吐司的品牌離開台灣市場,那時候也剛好有生吐司的配方,趁著下一個還沒進來,一杯便與創業夥伴們躍躍欲試。他認為自家烘焙、職人咖啡,已充斥著餐飲市場,不再是亮眼的賣點。現在咖啡廳的趨勢,就是要有主打的明星商品,讓這個足以吸引消費者目光的商品去帶動咖啡(口渴而有需求或店內低消),如此咖啡才比較容易接觸到顧客。
而談到位在士林捷運旁的《一杯咖啡》,一杯表示他並沒有甚麼行銷策略,單純只把門面盡量裝飾得有吸引力,讓它自然成長,同時也讓來客數自己成長,再加上位子也不多,沒辦法一次服務太多的顧客。
至於接下來的規劃,他希望《一杯咖啡》可以慢慢往批發咖啡豆的市場發展,因為從這個方向來看,比較容易接觸到各式各樣的市場。舉個例子來講,像連鎖咖啡店《金格》,在市場中佔據的比例比較大,批發咖啡豆的通路相對多元,也比較穩定,能接觸更多的不同市場。
非連鎖咖啡廳的優勢:靠特色抓住客群
一杯說從兩個面向看,咖啡廳這塊市場,可以有很多市場區隔。一般連鎖品牌,容易去抓到禮拜一到禮拜五的小資客群,對該客群而言,咖啡是一種硬需求(必需品),所以不會花太多預算在這。所以連鎖品牌就不像個性咖啡廳品項豐富,他們只需要滿足週一到五的需求(上下班客群)。要進到這個市場相對是容易的,但怎麼才能有一個好的行銷,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而個性非連鎖咖啡廳,比較容易經營是因為他很容易抓到一個客群,甚至光是裝潢就能吸引消費者。一開始宣傳、行銷是很難,一旦知名度打開後,行銷也就容易多了,特色就是要夠鮮明,只要夠鮮明其實不怕沒客群。而且大家去個性咖啡廳其實不會追求那個服務,而是咖啡廳的氛圍或是特色商品,所以員工也比較不用戰戰兢兢。
最大成就感並非金錢,而是客人
開咖啡店跟客人互動是必須的,也因此結識許多各式各樣的人,一杯覺得看到熟悉的老顧客回來,而且他的生活狀態是往更好的方向前進,並且他又肯回來分享他的生活,對一杯來說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我對於成功的標準的定義很低,我覺得一間店能夠存活就是成功,而成就感的來源反而不是一間店能賺多少錢,是跟客人的互動。」一杯把自己所遇到的、讓他印象深刻的客人,化為一篇篇的故事,寫成《一杯咖啡說故事》(連載於FB專業),對於他是珍貴的回憶。
問起另一杯印象最深刻的客人,他向我們講了一個非常浪漫的故:有位客人,他原本是東吳的學生,每年都會休學一次,休學是因為他不斷在旅行,用著足已滿足你對流浪漢生活幻想的方式,進行每一段旅程,為了能夠畢業才逼不得已結束旅行。所以他不停復學休學旅行,這樣做了好幾年,他後來成功畢業了,最後一次回來是他要去紐西蘭唸書,其實不太符合他的旅遊習慣,因為他以前都是以一種流浪者的姿態旅行的。他那時候在紐西蘭幫農場主人打理農場,閒暇時就經營魚菜共生、水耕大麻,後來跟幫NASA觀測星像的日本女孩墜入愛河、並結婚,更浪漫的是!女孩在觀測站發現了新天體,從此之後,天上就有一顆以男孩名字命名的星星。
「從他這個人身上覺得感觸蠻多的,包含我自己也不知道明天會怎樣,把自己丟到一個危險的環境,有時候會帶來你想像不到的成績。這是我這些年來感觸比較大、比較深刻,比較特別的故事。」 一杯感慨地說道。
開咖啡店是一件浪漫的事嗎?
「在還沒開之前當然是浪漫的事。假設跟你說我們去月球或火星浪漫嗎?浪漫啊。那從地球去的這段過程呢?肯定很辛苦呀。就像開咖啡店一樣。為了達成浪漫,要做很多不浪漫的事。」
能生存下來的非連鎖咖啡店,老闆本身心理素質要夠強大
一杯觀察這幾年進入咖啡圈的業者,大部分都是二十幾三十初、屬於比較年輕的一代,能夠更知道市場熱度與風向,比較懂行銷工具的一群人。然而更重要的應該回歸道到老闆自己的心理素質,「大家以為老闆可以是輕鬆經營的,因為大家看到的老闆通常是穩定的,老闆其實是最累的,老闆可能這個工作完還得拿一萬塊出來補,有沒有辦法熬過,其實是心理素質的問題。有時候跟產品、經營策略什麼的比較沒那麼大的關係。」一杯發現抗壓力、責任感、能吃苦是創業當老闆必須具備的素質。
給想要經營咖啡廳的素人的建議或忠告---若只是為了賺錢,不建議 !
「咖啡市場在三四年前還算有賺頭,然而如今的市場實在太飽和了,現在賓士、契爾氏也都開始賣咖啡了,你憑什麼賣咖啡呢?如果你是一個創業素人,品牌背景、技能、有利的資源、想法...一個都沒有,那麼你要拿什麼來當作武器呢?現在只賣普通的「咖啡」已經行不通了,如果你能用什麼好的題材去包裝咖啡,比如化妝品牌M.A.C去賣咖啡,會不會成功?會吧,因為他有自己的品牌價值,然而這時候咖啡也已然不是主角。如果說你想要做老宅咖啡那也已經退熱潮了,老宅經濟已經是整條街、全台灣都在做了啦。」一杯看似誇大其辭的說法,卻也一語道破現實的殘酷。
最後,一杯語重心長地說「如果今天單純只是想不到未來工作要做什麼而選擇來賣咖啡來賺大錢的話,我覺得以一個沒有餐飲經驗的素人來說,我是不建議進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