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 06 19

【Batice】觀眾就是要假新聞

2019年,台灣台南立委補選前夕,中天新聞台以直播的方式訪問農民對於政府在農業政策上的不滿,一位農友宣稱見到有柚農因為價格不好,傾倒柚子200萬斤至曾文水庫。後來經過相關立委與政府查證,並無此事。事後該名農再次接受訪問時更正自己的說法,談及自己確實有口誤,將曾文溪講成曾文水庫,200萬斤則是一種形容,想表達相當大的量,但實際數字是多少並無查證;也談及,他確實曾經領過政府相關的農損補助,他的發言只是希望政府不要只在選舉時想到農民。

 

媒體理論大師Herbert McLuhan談及,科技與媒體是人的延伸,而這種延伸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整個社會與心理。在他的研究中,認為因為科技的發展產生了兩次重大的社會、心理變革,讓集體的部落社會去部落化形成個人主義社會,再從去部落的個人主義社會再部落化形成集體社會,這兩次轉變的關鍵科技發展前者為書寫與印刷,後者為電科技的出現。

 

在McLuhan的想法中,書寫(尤指字母的發明)與印刷帶來的是一種畫一化、支離化、同質化、標準化與專工化的世界,他稱之為「讀寫文化」,這讀寫文化的特色在於特別強調視覺感官的經驗。讀寫文化強調的是次序的排列,因此他將各要素分門別類進行支離,但被分門別類的要素本身是平等、同質的,因此這有利於個人主義的發展。但部落社會不一樣,早期的部落社會以口說為主(對於McLuhan來說,口說語也是一種媒體),這口說文化是總體感官的運用,它的特色是即時、集體性的,但隨著讀寫文化帶來的人的延伸,其外爆效果取代了口說文化。科技的外爆讓人們的器官的能力得以延伸,例如錘延伸了手、輪子延伸了腳,它讓社會加速了,但讀寫文化加速的結果是形成支離化、畫一化、專工化的社會。直到電科技的到來,電的速度更快,但這個速度引起的效果不是外爆而是內爆,它開始進行統合,這也是McLuhan很強調的,當科技達到極致時會造成的效果反轉―「突變臨界」(break boundary)。與讀寫文化科技最大的不同點在於電科技延伸的不是人的特定器官,而是中央神經系統的延伸。中央神經系統是立即性與同時性的(馬賽克形式),它讓許多不同的部分可以互動、迻譯、交換,進而「向世界做出整體反應」,是過程的交相統合;也就是說,它不是支離、專工的,而是統合、包納、全場域的。

 

電科技打造的世界是再部落化的,但它部落的尺度大很多,也就是所謂的「地球村」。讀寫文化透過畫一、同質、支離與專工,將世界打造出清楚的中心與邊陲的相對關係,但電科技的即時與同步性則取消了這個區別,而形成多元中心的世界。所以在內爆的統合與多元中心的變遷下,人們的感官經驗必然有了很大的轉變,電科技打破了由讀寫文化支離出來的各種分門別類之牆,取消了視覺的獨霸,讓感官得以統合。但這種統合對於習慣讀寫文化的人來說並不會太適應,因為他們過於習慣以視覺作為感官主導、而非統合性高的觸覺(所以McLuhan也指出,較落後、部落性強的社會反而容易接受電科技)。不適應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因為人在面對科技衝擊的時候,必然會改變感官的使用比率,即使只是媒體間的混種(如無線電廣播是電話與留聲機的混種)也同樣會在人身上產生同樣的效果,必須以不同的感官比率調配來適應該新媒體。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任何媒體都是人的延伸,當單一器官延伸時其他器官必須進行「封合」(聽覺加強時,觸覺、味覺等感官就必須調整比例)以求取平衡。

 

由此可知,McLuhan認為,任何科技、媒體的發展,都會造成人類社會與心理的改變,進而改變了人類的行為。以「熱媒體」與「冷媒體」的區別來說,熱媒體因為體驗過於飽滿而缺乏人的涉入參與、冷媒體音體驗較不完整因此人們可以有較多的涉入(McLuhan將前者解釋為高解析度、後者為低解析度)。以電視為例,它是屬於冷媒體、解析度低,人們有許多腦補的空間,所以會有較高的涉入程度。而電科技帶來的全面、多元中心、統合的世界,形成了人們對於媒體「深度」的需求,深度當然也就與冷媒體需要的高涉入度一拍即合,只有足夠的深度才能有高度的涉入;而這需要的是全感官體驗,而非支離的單一視覺體驗。

 

假新聞的需求於焉產生。毫無懸念的真理是無深度的,因為它是屬於讀寫文化,以畫一、同質的方式將事件支離、分類之後得出來的視覺圖式。但峰迴路轉的假新聞,則必須發揮全面的感官去經驗它的總體圖像,在圖像資訊未完全傳達、出現之前,一切都有更深度的層次可以去挖掘、探討(也就是涉入)。我們可以從上述的柚子事件看到,200萬斤柚子傾倒曾文水庫本身只是一幅存在腦中的圖像,這圖像透過口說,迻譯成政府草菅農民的圖像。但這圖像的解析度極低,因此有許多腦補的空間以及涉入的角度。觀眾因此跟著立委、官員一起涉入追案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將言說誇大的農民給揪出來,進而迫使他說出真相。但這真相也是低解析度的(充其量比傾倒200萬斤柚子高一點點),因此觀眾仍有空間評議此事,揣測農民的政治、利益目的,讓這件事成為一個持續性的內容。依照McLuhan的思考,假新聞是一個新形態的媒體,它有其自身的「形式」,也造成了不同的社會與心理效應,更發展出人們參與時事的新方式。如果我們謹遵McLuhan的教誨,我們會知道,面對假新聞,我們不應該陷入「內容」的探索,而是要深刻研究它與其他媒體的相交互動關係(如與網路或電視的關係),並探究其形式為何、產生什麼樣的人類社會與心理效果、感官運用的分配比率如何、以及形成怎樣的行為結果。

2020 - 06 - 19
EXPLORE
延伸閱讀
SUBMISSION
投稿專區
成為明日趨勢的觀察者


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屬於「提案力」與「實作力」人才的場域。大轉折(deep shift)時代已經來臨,這社會迫切需要具備未來意識的思維與做法。歡迎加入文舍明日聚場的行動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