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YouTube使用行為大調查》的結果顯示,YouTube 每日使用者從2017年的 63%,在2018年攀升至 71%,16-24 歲的台灣使用者平均每天花將近2.5小時觀看YouTube,人們喜歡在YouTube上觀看各式各樣的影片,而這樣的結果創造出一個新興的職業-Youtuber。
Youtuber為使用社群媒體(YouTube)分享個人之事務的影片創作者,影片內容包括美妝、遊戲、生活趣事、美食、旅行等多元的類型,一般Youtuber的收入來源為廣告、瀏覽次數,而在累積一定的粉絲訂閱後,開始會有廠商接洽業配、廣告主投資,或是Youtuber本身創立其自有品牌、販賣自身周邊商品等,擁有越多人氣的Youtuber將會獲得越多收入。
為了吸引觀眾目光,Youtuber所拍攝的影片內容五花八門、千奇百怪,有時會出現一些不適當的內容的影片,像是國外擁有1900萬名訂閱的知名Youtuber Logan Paul至日本自殺樹海拍攝影片所引發之爭議;國內百萬Youtuber小玉拍攝一些具爭議性如電子菸、春藥、炫富等類型的影片。由於YouTube上的影片取得容易且沒有明確的分級限制,雖然閱聽者本就需具備基本的媒體識讀能力,但如果是被心智發展原本就仍不健全的兒童或青少年所觀看,進而產生扭曲的價值觀,甚至模仿學習影片內容,將對社會帶來負面影響。YouTube上仍有許多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力的YouTuber,像是知識型Youtuber如分享書籍影評的冏星人、推廣英文的阿滴英文、科普冷門科學知識的啾啾鞋,亦或關注社會議題型的Youtuber如台客劇場、金魚腦,Youtuber們利用創意多元的敘事方式解釋艱澀難懂的知識、嚴肅的社會議題,使大眾們吸收更多知識、理解關注社會議題。
上一個世紀,媒介理論學者米羅域斯(Meyrowitz)曾經說過,電視媒介造就了一個「共享場所」(shared arena),電視就像天氣一樣,大家都以它為討論話題。而在二十一世紀,YouTube和其他互聯網網站如Facebook、Instagram,建立起龐大的網絡社群,締造新的「共享場所」,引發話題。社群媒體已經對傳統媒體產生替代效應,過去人們只能被動地接受傳統媒體所製作的資訊,而如今新媒體時代,人們有越來越多選擇,產製者開始會配合觀眾來產生節目,人們能夠開始主導媒體內容,甚至產生了Youtuber這種新興職業。
現在有越來越多人想成為Youtuber,未來將會越來越競爭,想要在眾人中脫穎而出,除了拍攝譁眾取寵、爭議性的影片吸引觀眾的目光外,發揮創意、找出自有獨特風格才是長久之計,且如今Youtuber對社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當其是藉由觀眾的關注來獲得利益時,相對應地,就要負擔越大的社會責任。身為閱聽人的我們每天從無數的媒介上接收各種資訊的資訊,像是從YouTube上欣賞各式各樣的影片,爆炸性的資訊不只影響我們的身體感覺、情緒,甚至建構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過去作為「接受者」位置的人也逐漸開始成為「發送者」的這個世代,我們除了必須擁有像是辨別資訊背後所擁有的「意識形態」,對所接收的資訊保持「存疑」態度的媒體識讀能力,還需要培養作為一個傳播者所應有媒體素養。
圖片來源:圖片一:https://www.google.com/search?q=youtuber&source=lnms&tbm=isch&sa=X&ved=0ahUKEwiqz4Xz-qTiAhXQBKYKHchdDgsQ_AUIDygC&biw=1242&bih=553#imgrc=AEb5AJbzFcF7dM:圖片二:https://www.google.com/search?q=youtube+instagram&source=lnms&tbm=isch&sa=X&ved=0ahUKEwiz8cqN_qTiAhWDabwKHZB3BmwQ_AUIDigB&biw=1242&bih=553&dpr=1.1#imgrc=ByWZJklPnIBKzM:圖片三: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0602/youtube-2018-ecosystem-fanfefst參考資料:1.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0602/youtube-2018-ecosystem-fanfefst2. https://www.inside.com.tw/feature/youtuber/13405-social-responsibility-of-youtuber3. https://www.shs.edu.tw/works/essay/2017/11/2017111510164460.pdf4. http://cge.gec.nth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8/10/quality106-2-5.pdf5. https://www.shs.edu.tw/works/essay/2017/11/201711142034543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