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 11 15

【欣諭】文創市集:一種增加創意、串接網絡的市集新形式

在台灣各地區都可以看到不同類型的市集,包括小農市集、創意市集、二手拍賣市集、古物市集等等。其中創意市集相較於其他類型的市集存在著一種特殊性,也就是創意市集匯聚了跨生產類別以及跨專業領域的創業者們,其不僅是商品展演的舞台,甚至作為一種連結創業者之間、創業者與消費者的中介平台,讓市集這個場域裡的行動者們能夠相互產生連結。由此,創意市集成為一個組織文創產業的方式。
 

(圖一)簡單市集

接下來我將要分別討論市集中創業者之間以及創業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行為,來勾畫其社會網絡的形成與運作。然而在進入這個討論之前,我將簡單依照市集的時間性來區分創意市集的類型:規律型以及快閃型(pop-up),前者主要是已經形成一個固定的時間出來擺設市集例如台北的四四南村的簡單市集(圖一)、紀州庵的好好手感微笑市集(圖二)或是台中審計新村裡面強調小農與創意結合的小蝸牛市集(圖三)、台中草悟道市集等。後者則是在一段期間內短暫出現的市集,通常這種快閃市集主要都是針對特定的主題,包括節慶、各國文化、元素等,這種市集很常在華山文創園區裡舉辦,像是近期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的快閃市集有Pinkoi Market品品市集台北聖誕站日本手作職人創意市集秋藝濃文創市集,其他像是高雄駁二特區的貓咪手作市集等。然而不同時間性的市集除了能夠讓創業者有更多元的選擇之外,是搭建社會網絡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聯合報的報導指出創意產業的迷人之處在於「商品/作品」以及「生活/工作」的模糊與曖昧,在這裡是可以買東西、找靈感、談合作、挖人才、認識朋友、感受活力的好所在(聯合報 2007)。確實,多數的創業者會採取市場擺攤的形式來曝光自己的品牌,然而在擺攤的過程中,身兼創作者的創業者,他與自身商品是高連結性的,因此消費者能夠在市集裡得到最直接的創作理念與商品設計的解說。此外,市集作為創業者最直接與消費者互動的場域,創業者並不僅是簡單的將實體商品販售給消費者,也不是單向的將品牌的理念傳達給他們,創業者與消費者的關係是雙向交流互相回饋。對於創業者而言,雙向互動的結果還能夠呈現在品牌的成長力與商品的支持度,在這過程中形成一種反饋的迴路。對於剛起步創業的創業者來說,市集不僅作為一個展演品牌的舞台,還作為創業者自我檢驗的空間。

(圖二)好好手感微笑市集

從伊安・康德理(Ian Condry)(2015)探究日本動畫如何成為全球性成功的原因之研究裡,其採用西莉雅・盧瑞(Celia Lury)提出的「新式媒介對象」的觀點—品牌將組織並促進消費者與產品間某些形式的互動—指出品牌與觀眾在來回的關係之間會導致品牌意義的生成,並且消費者與創業者在這反饋的迴路中建構了文化商品的價值(Celia Lury 2004)。相對於馬克思(1867)所強調的能控制生產工具者才具有社會經濟上的優勢位置的觀點,從文創產業的市集運作來看,消費者影響著文創產業的價值,同時他們可能也參與在創作之中,由此可以發現消費者在社會經濟關係上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行動者。因此,面對馬克思所提出的觀點,或許已經不適用於文創產業的例子中。

(圖三)小蝸牛市集

總體而言,為什麼想到文創產業就會與創意市集產生高度的關聯性?其在於文創產業的特徵是各式各樣跨領域的投入與生產,因此市集作為社會網絡的媒介就更顯得重要。除此之外,市集形式對於創業初期的創業者來說,能夠在有限的資金與資源下,讓創業的可能增加,有別於過去實體店面的創業,市集的多元性流動性開放性、與去疆界性,讓創業者能夠適其品牌特性而選擇多種市集的型態,藉以提生自己品牌的曝光度。同時在市集裡,創業者還能夠通過與消費者的直接互動與反饋迴路,來檢視自己品牌的市場性,甚至能夠激發更多的創作,這是在網路平台無法做到的。再者,因為市集匯聚了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創業者,在市集擺攤的期間,創業者們通過市集這個媒介,去連結強弱連帶的網絡關係,不但可以活絡甚至重構創業者建構網絡機制的另種可能。因此,市集帶來的效應成為文創產業發展趨勢的要素之一。

 

●參考資料
簡單市集好丘網站:https://www.goodchos.com.tw/simplemarket
好好手感微笑市集臉書專頁:https://zh-tw.facebook.com/haomarket/
小蝸牛市集臉書專頁:https://zh-tw.facebook.com/lolemarket/
華山文創園區官網:https://www.huashan1914.com/
駁二藝術特區官網:pier-2.khcc.gov.tw/
聯合報 (2007) <創意市集現象台灣熱起來> 2007/05/01
伊安・康德理 (2015)《動畫之魂:創意合作的日本動畫產業》,交通大學出版社
Celia Lury (2004). London: Routledge.
Marx Karl and Engels Fredrich著,吳家駟譯,(1867)1991 資本論第一卷 (Capital, Volume one)。台北:時報

 

2018 - 11 - 15
SUBMISSION
投稿專區
成為明日趨勢的觀察者


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屬於「提案力」與「實作力」人才的場域。大轉折(deep shift)時代已經來臨,這社會迫切需要具備未來意識的思維與做法。歡迎加入文舍明日聚場的行動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