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 08 03

【之夫】從網路社群詩探討當代散文詩發展(上)

查看ptt的詩版,上方有許多創作者的詩,但你仔細一讀,可以感覺到詩意的存在,卻無法言明何處有詩,只是形式上有斷句,抑或有詩的腔調。

散文詩的始祖,多數認為是波特萊爾,再流傳至中國後,帶回台灣發展。著名的詩人有杜十三、白靈、商禽等等,早中晚期的作家無不創作散文詩,但卻不能成為詩的主流,即使是現在的社會,也並不推崇散文詩的創作,也許是網路所造成的世代切割,所以在我們意識到的時候,其實已經有了高低之分。

「《巴黎的憂鬱》是波特萊爾晚年最重要的一本散文詩,由五十篇散文構成,其中許多篇都是《惡之華》中詩作的前身,與之有相同種樣的價值,但也許受艾倫波(Edgar Allan Poe)短篇小說的影響,《巴黎的憂鬱》比《惡之華》更惡夢幻覺。」──胡長清(文字與翻攝圖片引用自《巴黎的憂鬱》波特萊爾著,胡品清譯,新潮文庫,民國六十三年五月,再版。

在<藝術家的禱文>一文即有這樣的敘述,「把目光耽溺在天與海的遼闊中是大的愉悅!寂靜,寂靜,藍天無比之貞潔!一片在地平線上戰慄的小帆,它的細小與孤絕像我不可救藥之生存。」以詩的觀點來分析,的確充滿神秘感,從驚嘆號處的語氣強烈,到後來孤絕的低鳴語氣,正產生了一項的跳躍,中介者是戰慄的小船,承接並預告了下一句即將出現的變奏,甚至上下文並無從判斷為何使用驚嘆號,難道耽溺目光是見這麼開心的事情嗎。

波特萊爾善於創造一個嶄新的背景,去魔幻地描述接下來人的情緒,許多篇章都是這樣的風格。

詩之所會有崇高性,主要來自於不易理解,而且詩又特重於與讀者的互動,一旦你沒有共同的感受,也只能從客觀的技巧上來分析,客觀分數的比重是相當低的,詩(或者說文學)在做的事情,不過是「尋找最大公因數」,能感動人的作品即屬上乘之作。但並沒有任何人能對每一首詩都具有感覺,所以客觀的分析詩句其實還是有其意義。

 
●參考資料:
躍場:台灣當代散文詩詩人選,海流設計粉專:http://t.cn/ReeKa5z(封面首圖)

 

2018 - 08 - 03
SUBMISSION
投稿專區
成為明日趨勢的觀察者


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屬於「提案力」與「實作力」人才的場域。大轉折(deep shift)時代已經來臨,這社會迫切需要具備未來意識的思維與做法。歡迎加入文舍明日聚場的行動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