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 05 02

【專題文章】傲慢與偏見與Mr. Darcy+ ③

本篇將接續上篇,和大家談談這些實境技術在展示科技應用!
若還未看過第一和二篇者,可以到網頁最下方點選相關文章連結!
 

二、相關技術在展示科技上的應用:

  接著談談「MR Directs AR Communicating Your + (Mr Darcy +)」的後半段~「Communicating Your + 」,也就是關注觀眾需求與意願之數位科技應用。

先建立個共識,那就是現在所使用的行動裝置真的是超輕便高效能的科技產品。

看看下面的資料,下圖是奧地利葛拉茲科技大學Dieter Schmalstieg教授在2003年針對行動化擴增實境(Mobile Augmented Reality)技術與裝置所提出的資料。可以看到M化其實是許多數位科技與裝置的共同目標,要善用數位科技,就不該把許多技術發展的成果視為理所當然,特別是M化這部分,看看當時這些設備如何笨重,就會體會目前的行動裝置經歷過多少尖端科技與設計的革新。目前在虛實互動技術上的應用,已經都比這些21世紀初的科技產品要輕便多了。

(這是取自奧地利學者在2005年的一份簡報檔「Mobile Augmented Reality」,談的是對行動式高階擴增實境設備的使用測試與期待。圖片取自:http://slideplayer.com/slide/7259763/
 
 
(當時所研發的「行動」AR設備已經都具有頭顯功能。圖片取自:http://slideplayer.com/slide/7259763/

 

  如果目前的數位科技發展已經足以期待其爆發性應用,那該期待此數位技術在展示科技上面有哪些發展呢?以個人的觀點,希望是聚焦在實務場域中以展場實景與展件實品為基礎,有效使用「數位典藏資訊」作為「數位擴增內容」,且實踐「博物館知識『民主化(Democratization)』」,針對深度學習需求之觀眾去提供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兼具的擴增展示內容的「無損式擴增展示資訊(non-destructive augmented exhi- bition information)」數位加值應用。

  以「內容+技術+裝置」的結構來說,就是「內容:數位典藏資訊(數位擴增內容)」+「技術:與場域互動的數位科技(MR)」+「裝置:無線穿戴式裝置(以產品別來說是Smartglasses,不然至少是手機)」。

  這樣的數位應用仍應該是要以觀眾為主體,這也已是趨勢,因為以博物館展覽類型來說,博物館早已由「物件導向」(Object-Oriented)轉為「觀眾導向」 (Visitor-Oriented),觀眾已成為博物館決策需考慮的重要環節(顏上晴,2004)。  而且以行動載具增益互動科技導覽的目的與效能,導入博物館之「展示內容」、「展 示語言」、「展示手法」與「展示策略」作為數位應用開發的最高宗旨。博物館嶄新的展示 技術與內容勢必能給予參觀者適切的感官刺激品質與進階知識傳遞,也使此類虛實整合應用程式在機能性與機動性兼具的優勢下,能以悅趣化的學習形式將以基礎展件資訊為內容的物件導向展覽(Object-Based Exhibition),變成能夠提供深度與擴增知識的資訊導向型展覽(Information-Based Exhibition),本文特別在如下圖所示之Verhaar與Meeter (1998)在【Project model exhibitions】一書的展覽結構分析圖中加入「虛實展示」的定位落點。 

(此為Verhaar與Meeter 針對展品類與資訊類展覽所提出的量度表。)

 

接下來針對「內容+技術+裝置」,透過影片去建立此部分要分享的展示應用介紹。

●數位3D檔案的MR應用: 「雕塑3D檔+MR+手機」

以David King 在2017.10分享一篇Google ARCore測試成果~「Sculpture AR: Exploring Google’s ARCore」為例。

此雕像是取自博物館的3D檔開放資源(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博物館開放資源者,可以參考本人另篇分享:3D列印複製文物上篇~Printing the Past, Feeling the Museum)。David所呈現的測試成果,事實上是相當適合數位典藏3D檔案去作為博物館外場域的數位擴增應用,現場的光影也透過即時運用呈現,效果相當好。

(Google ARCore的3D物件測試。

 

數位3D檔案的實景擬真應用: 「雕塑3D檔+MR+平板」

這個在舊金山 The de Young Museum實地測試的Apple ARKit實驗,是由MarpiCan Buyukberber兩位數位藝術家所合作的數位作品。而這個作品是目前個人所看到最令人驚訝的新近AR技術成果,特別是Apple ARKit的ARAnchor與 ARFrame技術,不僅能讓3D物件在空間中有真實的互動,也可以在物件貼圖上去即時追蹤渲染出與現場相對應的光源與紋理。各位在下圖看到都是在戶外去即時測試成像的3D檔。如果看影片會更加吃驚,請點擊此連結

 

數位3D檔案的實景策展應用: 「雕塑3D檔+MR+手機」

透過與社交軟體Snapchat的合作,Jeff Koons的著名作品~Ballon Dog於2017年10月同時出現在New York、Paris、London、Toronto、Sydney、Chicago、Rio de Janeiro、Washington D.C.、Venice等9個城市。Snapchat的用戶只要打開Art Lens功能,就可以在特定的地點的300公尺距離內就看到Ballon Dog的巨型雕塑以擴增物件(Augmented Installation)形式出現在手機螢幕上,巨大的Ballon Dog雕塑成了AR貼圖,可以讓App使用者進行拍照與錄影。對於博物館/美術館展覽功能來說,這也跟策畫一個巨型雕塑展(公共藝術)很類似,有特定的地點與展期,更可以讓館內的作品,透過數位虛實整合方式出現在戶外。影片請點擊此連結

(Jeff Koon的著名雕塑以數位擴增物件形式出現在紐約公園實景中。
 
 
 

MR的室內定位與導覽功能應用: 「博物館導覽+MR+手機」

無論是Google Project Tango、Google ARCore、Apple ARKit都有很強大的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功能,下面的影片是由Johnny Lee領軍的Project Tango團隊與巴賽隆納博物館合作發表的室內導覽App。到博物館參觀的觀眾不僅可以使用此具有室內定位與導航輔助的App找到心儀的展品,也可以在作品前,透過螢幕上的互動介面,點選了解更深入的作品資料。影片請點選此連結1連結2

(在畫作前拿起導覽器掃描就會出現互動選項,觀眾可以點選閱讀深入資訊。
 
 
 

MR的實景虛象互動應用: 「博物館展覽+MR+Hololens 頭戴顯示器」

所謂的實景或實品虛象應用談的是具有虛實整合功能的MR技術,透過物件辨識與立體定位,將擴增內容的影像映射(Mapping,也就是俗稱的「光雕」)到實體作品上。以下影片例子的內容包括:The Teylers Museum 的1784年靜電發電機的演示動畫法國巴黎 The Citè DDe L'architecture et Du Patrimoine Museum的建築殘件原貌影像映射美國La Belle沈船文物的原貌影像映射

 
 
(觀眾使用Hololens觀看古船文物殘件的動畫復原。

 

小結:
此篇分享先以「傲慢與偏見」為題,談打破博物館在知識生產上文化權威(Culture Authority),以觀眾/使用者為中心的展示科技設計概念;再以「Mr. Darcy+」為題,透過展示科技實務案例去分享具有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可執行擬真的虛實整合應用的MR技術。
相信無論是在AR或MR技術與裝置的不斷推陳出新下,Google ARCore與Apple ARKit也可以被期待將在博物館科技領域有更革命性的合適應用,不僅滿足博物館學者與從業人員的要求,也能符合觀眾與使用者的需求。
2018 - 05 - 02
SUBMISSION
投稿專區
成為明日趨勢的觀察者


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屬於「提案力」與「實作力」人才的場域。大轉折(deep shift)時代已經來臨,這社會迫切需要具備未來意識的思維與做法。歡迎加入文舍明日聚場的行動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