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 09 10

【Batice】全球化的視覺建構

眼睛是一般人把自己與世界連結的中介工具,Descartes(1988)認為產生知覺的不是視網膜而是大腦,換句話說,感知不是來自視覺而是心智;Jenks(1995)也指出,世界並不是在那裡等著人們去看,而是人們從文化中取得視覺觀點去進行實踐、去看這個世界。這其實也就是在告訴我們,「看」並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乃是要靠後天學習來的,而Urry和Larsen(2012)認為不同社會、社群會有差異的視覺建構,視覺建構與社會經驗、意識形態有關。但是在全球化的世界中,Appadurai(1996)認為異質的文化透過「媒介景觀」,將大量複雜的影像與敘事傳遞給世界各地的觀眾,進而使許多在地文化都被染上異國的特質,國土消解成為現代世界的核心動力;Lefebvre(1971)認為日常生活和現代性之間是多元交錯的,就像de Certeau(1984)認為的,現代社會提供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戰術模式,包含閱讀、購物、烹飪等。

在日常生活都充滿全球性元素的當代世界,「看」本身存在著很大的改變。以觀光來說,Urry和Larsen指出,在19世紀以前,旅遊是菁英人士的娛樂與文化,或者它是與宗教有關的活動,一般百姓少有旅行經驗;到了當代,不只每個人都能夠旅遊。而且每個地方也都可以變成景點。旅行經驗成為社會地位的指標,已成為現代生活的根本要素,因為人們要有與工作無關的生活。Towner(1985)指出,早期觀光以壯遊為主,而且也從以不帶個人情感的「古典壯遊」(例如觀察或紀錄美術館、博物館),轉變為強調個人熱情的「浪漫壯遊」(與風景觀光的興起有關);Walton(1981)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交通變得更加便捷、也形成勞動假日制度、並且經濟條件獲得改善,因此逐漸發展出大眾觀光;Urry(1995a)指出,到了後福特主義消費社會的時代,人們的觀光開始走向差異化消費,逐漸擺脫大眾集體觀光的模式,強調市場區隔、彈性、客製化;Pan等人(2007)在網路化時代部落格影響力的觀光研究中也指出,旅遊社群網站使觀光產業不再由專業業者完全掌握,一般人也具有影響一個景點評價的能力。我們從這個歷史進程可以知道,觀光旅遊的觀看,從菁英階級壯遊凝視到勞工階級大眾凝視,也從集體凝視到個體凝視,再由專業者凝視到平民化的民主凝視;這些不同的凝視在全球化的後現代社會中都同時存在。

對Appadurai來說,在國界逐漸消失的當代,不論文化、政治、經濟各領域都處在裂散的關係中,人事物也都快速的遷徙移動,這產生新的社會關係。當然這也包含全新的觀看文化。Appadurai指出,電子媒介的新溝通形式帶來「虛擬式鄰坊」,且虛擬鄰坊的動員常常直接流返於真實鄰坊間(包含觀念、意見、金錢、物質、人員等)。在網路化的世界中,在同一個線上社群中,人們的親密度可能更甚於同一個實體空間的親友,我們對外國文化的認識也可能更甚於對自己國家歷史的理解。人們能夠援引的視覺觀點可能來自美國、日本、法國等文化,及各種次文化虛擬社群間的文化建構;而這樣的視覺觀點亦由跨文化的混雜交融而有更快速的變化,讓豐富、多元的視覺觀點同時存在。

Appadurai, Arjun著,鄭義愷譯,2009(1996),《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台北:群學出版。

Urry, J. & Larsen, J.著、黃宛瑜譯,2016(2012),《觀光客的凝視3.0》。台北:書林文化。

Descartes, R. (1988), Selected Philosophical Writings, J. Cottingham, R. Stoothoff and D. Murdoch (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 Certeau, M. (1984),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trans. Stephen F. Rendall,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Jenks, C. (1995),‘The centrality of the eye in western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in C. Jenks (ed.), Visual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pp. 1-25.

Lefebvre, H. (1971),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 trans. Sacha Rabinovich,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an, B., MacLaurin, T. and Crotts, C. J. (2007),‘Travel blog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destination marketing’,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46: 35-45.

Towner, J. (1985),‘The Grand Tour: a key phase in the history of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2: 297-33.

Urry, J. (1995), Consuming Places. London: Routledge.

Walton, J. (1981),‘The demand for working class seaside holidays in Victorian England’,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34: 249-65.

 

2021 - 09 - 10
EXPLORE
延伸閱讀
SUBMISSION
投稿專區
成為明日趨勢的觀察者


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屬於「提案力」與「實作力」人才的場域。大轉折(deep shift)時代已經來臨,這社會迫切需要具備未來意識的思維與做法。歡迎加入文舍明日聚場的行動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