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跟 當代藝術 相關的內容
1990年代社區總體營造政策隨著政治解嚴與民間力量開始如火如荼的進行。1992年政府頒布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目的是為了保障文化藝術工作者,其中第九條關於公共藝術的部分 ,則是希望能透過藝術美化公共空間,將藝術從美術館釋放到公共空間;此外,其也期待放置在公共空間的藝術品,能創造公共的審美意識,以及作為藝術公共對話的場域。
關於看展這件事,多數民眾會先從幾個常見的管道進行,像是策劃在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例如: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博物館(例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內的展覽。展覽的形式會隨著大眾的口味而不斷地改變,其中不乏三個重點:展覽的故事性、展示的主軸架構、展示內容文本,這三個策展重點是由一位投入策展工作十五年的作者蘇芳儀在經驗與執行上所歸納出來。蘇芳儀這一套策展的公式是否會隨著不同展覽的性質與議題而有不同的運用?在這個疑問下,我想去討論不同於上述場域的展場的展覽,一個坐落在台北市中山區的台北當代藝術館,裡面展覽呈現的形式與策展運用又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