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像媒介發展之初,影像等於真實證據,它的可信性來自於複製現實的能力。但曾幾何時,影像已經無法再取信於人?也可以說,影像變成是做假的工具……
人們能夠援引的視覺觀點可能來自美、日、法等文化,而這樣的視覺觀點亦由跨文化的混雜交融而有更快速的變化,讓豐富、多元的視覺觀點同時存在……
對於視覺科技的抵抗其實有點那麼沒來由、沒必要,但又好像這樣做是「好的」、應該的,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感覺或意識呢?
研究指出,媒介可以作為一種社會學習的來源,但他們也強調,社會學習的來源是複雜的,對行為的建構不會毫無修正的援引自電視媒介。
Brower在關於粉絲行動的研究中指出,粉絲甚至可以是「時尚製造者」,只要透過集體的力量,他們就能夠傳達、散佈他們的品味。
阿多諾在對文化工業批判時指出,大眾文化媒介根本不試圖解決人們真實生活中所面對的衝突,只是塑造出個人與社會大團圓的假象;文化工業是反啟蒙的,它阻礙了民主社會的發展,進而阻礙了現代社會可能的解放與自由。
如果說,電影、影片本身是一種隨著時間、科技、文化和語境而改變的概念,那也就表示前面所述的電影符號學範疇論將無法排除變動、轉化的可能性。
如果說色情影像如此重要,那就值得問問它的吸引力究竟何在(難道就只是因為「食色性也」)?為什麼是以提供影像的網站為主,而非圖片或文字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