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大學一名教授曾提及台灣教育的四大問題[1]-只學「有用」的學問、不培養無法測量的能力、製造相互排擠的世代,以及教育為教育以外的目的服務。中山女中教師也在風傳媒上指出「照本宣科」害慘學生[2],其認為傳統「單向講述」(或講述教學法,Didactic Teaching)課堂上發生的數個問題-學生都處在「被迫學習」狀態、高速度學習方式的消失、高階學習認知目標的付諸闕如,以及知識來源被老師壟斷;五、學習樣貌單一。Taiwan Bar也在他們探討台灣教育的影片[3]中提到諸多問題,包含考試與升學主義、尊師重道、社會麥當勞化與奴化思想等,對於台灣學習環境的壓迫。林林總總的證據在在地顯示,台灣的教育似乎出了結構性的問題且「行之有年」。
2010年代,台灣社會開始推崇起「芬蘭教育」,翻遍台灣近年關於「芬蘭教育」的報導、專題或評論等,無不誇芬蘭的教育制度是「教育奇蹟」、「世界第一」,連台灣教育部甫推出的十二年國教都能看出芬蘭教育的影子,究竟芬蘭的教育有著什麼樣的神奇魔力,讓台灣島上的所有人為之瘋狂、趨之若鶩。
芬蘭教育之所以引發全世界的關注,可回溯至2011年的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跨國評估學生能力計畫,為國際16歲以下學生之評比),當年芬蘭的表現高居世界第一,至此開始引發台灣人對芬蘭教育的興趣。綜觀芬蘭教育制度的成功因素,大致可略分為幾種-一、教師有高程度的教學自由;二、統一的高質量教材;三、師生互動關係優良,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四、充足的課間休息與娛樂讓學生更享受童年[4]。
芬蘭教育的成功,可以從歷史文化的脈絡談起[5]。芬蘭的社會制度屬於北歐式的社會主義,強調對人權、社會福利與社會公平。不同於台灣的教改,芬蘭教育改革的發動者是第一線的教師,教育的起源是幫助孩子成為「自己」,故將教育資源重點放在學習較遲緩、12歲以下的學生身上,亦即從學生很小的時候就將他當成「一個人」來尊重。以這樣的脈絡來看,自清代以來,台灣即是移民社會、功利主義,在台灣教改較少尊重其歷史文化背景,進而教改總是治標不治,即便是十二年國教推行的「素養導向」教學,終將成為補教業的「素養商機[6]」。
台灣民眾普遍並未尊重基層勞工的專業,在低薪的勞動市場中,有些人建議子女從事相對高薪的汽修、水電等,但年輕人通常不從,試問民眾是否真正尊重汽修或水電從業人員的專業,即便是從事高薪工作也讓人感到沒有尊嚴。不尊重專業也導致年輕學子紛紛考大學、上大學,導致高等教育人滿為患、失去意義,職業學校及產業缺乏人才。再者,中央對於教育政策的掌控力過大,讓第一線的基層教師的教學自由受到嚴重限制,教師們只能遵循教育政策、追求中央的績效指標來教育學生,學生被迫式的學習並非真正得到知識。
台灣教改的下一步該怎麼走,正如同台灣的房價、勞工低薪問題一樣,回溯源頭都會發現這些問題殊途同歸,唯有改變民眾的「功利」觀念,才有可能解開所有結構性的「死結」,我們才有可能走向適合台灣的教育制度,才有可能安居樂業、「發大財」。
[1] TVBS〈成大教授嘆:我看台灣教育的4大問題...〉,2017。
[2] 風傳媒〈為何台灣教育教出一群「不會思考」的孩子?資深高中老師5點揭露「照本宣科」害慘學生〉,2018。
[3] Taiwan Bar〈『臺灣教育有事嗎?』-林林冏冏EP7〉,2016。
[4] 香港大紀元時報〈芬蘭教育成功的10個原因〉,2014。
[5] 獨立評論〈芬蘭教育神話,在台灣為什麼行不通?〉,2017。
[6] 遠見雜誌〈新課綱將上路!補習班狂開「素養班」招生多3成〉,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