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這項藝術產業的發展日益蓬勃,從最早法國盧米埃兄弟的《火車進站 Arrivée d'un train en gare de La Ciotat》無聲黑白電影,50秒鐘的影像紀錄;到現今好萊塢的各種商業鉅片,舉凡如剛創下影史票房紀錄的《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 Avengers: Endgame》,長達三小時的漫畫改編史詩超級英雄電影,觀眾已無法滿足於純粹的紀實影像,劇情在電影中的發展顯得格外重要,劇本的取材來源越來越多是從小說、漫畫、人物傳記,甚至是早期動畫去做改編。《華盛頓郵報》影評人、資深影 視記者安・霍納黛的著作《如何欣賞電影》中,知名導演艾方索·柯朗曾和她提到:電影面臨的危機在於漸漸的變成只是「為偷懶讀者服務的媒介」。
只需要從既有文本加以著手,改編電影是「創造」出劇情故事最簡單的方法,這也造就了許多票房失利,評價慘淡的改編電影。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這些電影只是將故事影像化,忽略去探究原本故事中的情緒、深度和寓意,而導致這些電影看起來都一樣,以刺激的動作場面,華麗的聲光特效,去包裝原本空洞平庸的故事。除了「神還原」,適度的改寫是必要的,簡單的故事也能賦予其意義。如《復仇者聯盟》系列,編劇改寫了原本漫畫中反派角色薄弱的動機,增加其深度和內涵,讓整個故事更加有說服力。在2012年獲得票房成功但評價褒貶不一的《飢餓遊戲 The Hunger Games》之後,類似的反烏托邦青少年小說的改編電影就層出不窮,卻都是了無新意的類似故事,過目即忘。曾幾何時,要讓自己的書被買下電影版權,已成為這些小說家創作主要目標。
改編電影最困難的部分,就是要在有限時長內,訴說一個完整的故事,刪減或是增補都是一個問題。難以處理哈利波特系列最終章過長的篇幅,片商想出了一個「絕妙好計」,將《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分成了上下兩集,此後許多系列電影在大結局都採取此模式,這變相的要求觀眾付兩倍的電影票錢,而引起了眾多罵聲。另一個正向例子是李滄東的《燃燒烈愛 버닝》 ,該作品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小說集《螢火蟲》中的〈燒掉柴房〉。原本不到幾頁篇幅的極短篇故事,在擴充和增補許多細節下,成為了兩小時多的劇情長片,另外編導將整個故事背景從日本移到韓國,人物角色的年齡家世也有別於原著,除了故事基底不變,整部片可以說是一個新的故事,保留原著詩意之外,多了份對於韓國社會的洞察,可謂是成功的改編。
打造一部電影需要各種元素互相契合,劇本卻可以說是好電影的根源。在這個「速食年代」,一切講求精準、快速和效率,原創故事何其難,按照編劇公式的改編電影一部接著一部上院線電影院,卻沒有幾部獲得成功,多是賣弄著觀眾對於原著的懷舊情懷,片商期望觀眾願意買單,而觀眾期待電影能夠「神還原」,進而落入觀眾、片商和改編電影毛躁而虛浮的惡行循環。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觀眾要培養視聽的能力,而不是照單全收,只想一頭栽入原著具象化世界;而編劇除了劇本套用公式的粗糙辦法外,應該著重於加深故事深度,還原的不是原著表面而是內涵,甚至是賦與故事有別於原著的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