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環保意識抬頭,許多人希望可以從日常生活飲食來為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盡一份心力。反映市場趨勢,「人造肉」產業在 2018 年間快速成長,試圖為畜牧屠宰業所造成的碳排放問題找出全新的另類替代方案。專家更預估,在 2025 年,各類人造肉品將滿足並取代原先的傳統肉品市場。這項預測並非空穴來風,根據統計,在全美國投身於人造肉產業的新創公司之間,總體投資額在 2018 年已達到 5 千萬美元(估計 15 億台幣),為 2015 年第一家公司上市以來的兩倍,使歷年投資總額達到 7.3 千萬美元(估計 21.9 億台幣)。「人造肉」勢必成為未來的最新飲食趨勢。
人造肉何以成為環保救星?
人造肉的培養方式與植物如出一轍,首先從牲畜的身上取得肌肉細胞,再將其置入營養液中以模擬出細胞在生物體內的環境。經過一段時間後,細胞不斷再生與複製,最終形成完整的肌肉組織。此方式不只限於培養牛的肌肉組職,同樣適用於培養各物種的組織細胞,而且已有數間公司正著手於研發生產各式種類產品。比如說,位於美國加州柏克萊的 Memphis Meats 公司就同時研發牛與雞肉產品;Finless Foods 公司則是致力於魚肉產品;Wild Earth 公司更是正著手研發乾淨又營養的人造老鼠肉來餵養各位家中的貓星人。
根據非營利組織 Good Food Institute 在 2018 年的報告中顯示,在實驗室中培養人造肉可以減少傳統畜牧業中所排放 74%~87%的溫室氣體,並且減少 95%的土地使用和 94%肥料所造成的水源汙染,同樣的技術若是取代養雞業,則可以減去 67%其產業造成的土地使用量。人造肉的生產過程省略畜養及宰殺動物,就能得到食用肉,這樣無論在哪種氣候或環境下,都能像種植穀物一樣,生產富含蛋白質的肉品,因此也被看好為未來人口成長所造成的糧食危機之曙光。
人造肉面臨的挑戰與質疑
人造肉雖然看似完美,但是在它大舉攻佔全世界的餐桌之前還需要面對幾項挑戰與質疑,其中一項來自於自身居高不下的成本。當下 Memphis Meats 公司要生產一磅(大約 450 公克)重的人造肉必須花上 24,000 美元(大約 72 萬台幣)的成本,雖然相較於 2013 年人造肉漢堡首次亮相時的造價 325,000 美元(大約 975 萬台幣)已是長遠的進步,但還是沒有辦法以此價格打進大眾市場。其原因在於用來培養動物肌肉細胞的培養液取得不易且造價不斐,製造一片人造漢堡肉排又往往需要使用大量的培養液才得以順利完成。所幸,在不久的未來,價格將會隨著製造規模擴大和技術進步而逐漸趨緩。各家廠商都預計在 2020 年前後將自家旗下的人造肉品售價拉至每磅 2.5 到 5 美元(大約台幣 75 到 150 元)左右,與傳統肉品將近無異。
當多數的研究者欣然為人造肉的環保效益背書時,少數的研究者卻提出了相反的意見。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就曾在今年二月表示,在氣候變遷議題上,人造肉短期或許真的比傳統畜牧業好一點,但如果長遠來看,人造肉帶來的影響可能比傳統牛肉更嚴重。原因在於人造肉雖然在製造過程中不會產生甲烷、氧化亞氮等牛隻養殖業常見之溫室氣體,但是實驗室運作所要耗費的能源卻往往會產生二氧化碳。雖然甲烷對臭氧層的破壞相較於二氧化碳的程度是三十倍之多,卻只會在大氣中停留 12 年,二氧化碳卻能在大氣留存數百年到數千年之久,因此長遠來看可能並未對氣候變遷帶來助益。
人造肉在能夠上市之前顯然還存在許多的變數,例如在大量生產之後每年的市場需求量與能源使用量也都還是未知數,而其是否能對環境帶來正面影響無從確定。但是端看人造肉產業與研究的飛快成長而言,相信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在不遠的未來中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