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夏天,訪談了一位唱片行老闆。訪談的過程中,老闆一派輕鬆地放了農村武裝青年2017年的專輯《根》。那時候突然發現,這幾年,台灣確實開始有許多獨立樂團漸漸被看到、漸漸被挖角,像是滅火器樂團、老王樂隊、交工樂隊、草東沒有派對等等。
獨立樂團一詞出現在1980年代,源自於歐洲的後龐克(post-punk) 1 ,由於後來主流搖滾音樂的鋪天搶地,獨立樂團開始轉往地下音樂。回到台灣,獨立音樂也有小眾的市場,最常可以在音樂酒吧聽到他們的演出。或許是318學運時,滅火器樂團唱出了在大時代脈絡下,一群青年或是一些台灣人內心深處想說的話,就像是一個潛藏在地底下的力量,湧現來到了地表上。他們開始將關心的議題寫在詞裡,並且運用了最草根的語言-台語進行創詞。然而,獨立樂團在這時代的湧現,並沒有因為被看見,而在發行、宣傳與銷售上更加輕鬆。相反地,在這個數位媒體的時代下,他們面臨了更多的問題:該下多少的唱片數﹖該如何行銷?該放在那些平台販售﹖
我的訪綱與創業有關,因此受訪者也會在這個時候聊到他們經營上看到的一些現象。其中談到唱片市場的式微,唱片行也成為數位媒體時代下的犧牲者。談到獨立樂團的唱片,老闆說多數的獨立樂團會拿著唱片來他這裡寄賣,而他也會邀請他們在店裡開unplugged演唱。
最近看到了一則YouTuber呱吉受訪的文章。呱吉除了會放上他的短片之外,也會固定在他的YouTube直播。每一次的直播都會有特定的主題,同時也會在一個小時的直播期間撥放幾首音樂,這看似就像我們聽的廣播電台,只是平台搬到了YouTube去做。在文章中,他提到一個現象:「常常會有一些樂團把他們的作品寄到我們公司,也許是希望我們可以在直播播放。這跟早期唱片公司會把歌手作品寄到廣播電台希望露出的型態其實很像。感覺樂團經營自己音樂事業的方式也開始因為網路平台而有些轉變。」 2 。
從唱片行老闆,再到呱吉提到的現象,可以發現,以往我們只會在YouTube聽歌,偶爾會被廣告打岔,而讓沉浸在音樂裡的閱聽者感到不悅,感到唐突。YouTube這個影音平台,可以搜尋到許多不同類型的音樂,甚至唱片公司也會開設帳號,宣傳新歌曲,儼然成為行銷音樂的重要媒介之一。但就在這短短的一年內,隨著YouTuber頻道內容的多元化與個性化,YouTuber亦成為行銷音樂的媒介之一,開啟了行銷音樂的新路徑。
1 「崛起於 70 年代末期的後龐克(Post-Punk),承襲了龐克音樂的精神,但不像龐克橫衝直撞且野性十足,而是用更加完整的音樂架構,建立起另外一套較精緻的美學,加強了旋律與歌詞的細節,重心放在探討自我內在的表達。」取自:吹音樂,《從沈重陰鬱到歡愉溫暖 中港台後龐樂隊推薦》,2016/03/12。2 取自:INSIDE,〈【YouTuber 文化論】再遇呱吉:他怎麼多角化經營,還跳上大港開唱?〉,201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