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創辦人之一陳士駿,接受《遠見》獨家專訪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創立YouTube平台「一開始其實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要分享影片時,則是苦無方便的平台。」。
Vlog是近期很熱門的影片說詞,這個詞其實是部落格(blog)的變形,完整名稱為「影像部落格」(video weblog 或video blog)。有一種說法是Vlog介於具高內容設計性的影片以及高互動性的直播之間;然而,我認為Vlog並不是一種新創形式的影片拍攝,而是包含各種放在網路平台的影片的總和說法。為什麼這麼定義呢?首先讓我們先回顧過去典型的文字部落格,比方說無名小站、痞客邦,大多都是以文字進行撰寫,配上幾張圖片,就可以分享部落客的使用物品心得、生活心得、旅遊心得等。隨著網路媒體時代的興起,2004年Facebook的出現,讓大多數的人開始申請屬於自己個人的帳號,即時分享照片與想法。即時性是網路時代的特點。2005年YouTube的創立,讓個人可以上傳影片,影像比起文字,更能抓住閱聽者的目光。多數聞到這股趨勢的部落客也開始輾轉透過影像形式產出各式的影片,並依照想呈現的主題類型,延伸出不同影片的操作模式,像是個人主題分享、節目主題、動畫設計主題、主題直播等等。Vlog成為一種劃時代的部落格轉型,從文字與圖片到影像,部落客所要做的已經不是如何用清楚的文字進行說明,而是開始要思考如何在這短短的影片中,進行自我展演。
搜尋了一下2019年第一季公布的台灣前五十名YouTuber名單,爬梳了幾位名單內YouTuber過去上傳的影片,發現起初也多是一些日常、無過多修飾、無特定主題的影片,比方說聖結石Saint在2016年錄製第一支影片是旅行的Vlog、蔡阿嘎則是早在12年前就上傳隨手拍的學校活動影片。 原本可能只是YouTuber的無心插柳,慢慢地開始吸引了一些特定的觀眾觀看。隨著時間的推移,YouTuber也在這段時間漸漸地探索與發展了屬於自己風格主題的影片。定位好主題與風格後,他們的影片開始走向精緻化、具設計性、具內容性,每一個橋段都是YouTuber特別設計與安排,讓影片越來越有品質,視覺上也越來解講究。
YouTuber個人化的影片會如此深得觀眾喜愛,除了風格化的展現,比起在電視上的明星藝人,他們的特點在於其高親近性與互動性。但是,當YouTuber開始越來越有名氣,品牌與廠商的邀約隨之而來,YouTuber開始變得忙碌而無法一一的照料每位粉絲的留言時,YouTuber該如何去重新拾回與觀眾的親近性?該如何維繫與粉絲的互動呢?因此,YouTuber開始拍攝自己的生活Vlog,最常看到的主題就是「我的一天Vlog」,讓觀眾像是朋友般地參與YouTuber的私人生活。相反地,對於YouTuber而言,透過這種日常Vlog,也可以用來回應粉絲的問題,或是拍攝粉絲要求的主題。
那麼,日常Vlog跟直播的差別又是什麼?首先是主題性,YouTuber雖然想要透過日常Vlog讓原本在後台的個人生活風格,展現到前台給觀眾看,但是由於整支影片會進行後製,因此日常Vlog並不會脫離主題太多。相對地,直播就容易有離題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直播的時間都較為冗長。其次是濃縮式的內容整理,YouTuber在拍攝日常Vlog時,雖然拍攝的時程較長,比方說一日、一週、一個旅行期間等等。YouTuber還是會針對影片內容進行編排與設計,通常瑣碎、無意義、沒有重點的畫面還是會排除掉,讓影片貼合主題且重點式的呈現出來。最後是後製的豐富性,有些YouTuber會在影片當中設計轉場效果,讓每個鏡頭的切換能夠降低突兀感;此外,也會加入背景音樂與文字的元素,通過這些後製與剪輯讓整支影片的內容豐富度提升。
要回答為什麼YouTuber都在拍Vlog?其實可以去探問,為什麼觀眾喜歡看Vlog?Laura Mulvey在1975年發表在英國電影期刊《Screen》中〈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一文裡,提到「電影提供了許多可能的快感,窺淫癖(scopophilia),就是其中之一……看的好奇和願望與那種對類似和識別的迷戀相互交織:人的面孔、人的身體、以及人的形體及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係,人在世界中可以見得在場。」。
當觀眾在觀賞YouTuber拍攝的影片時,相比於過去用圖文撰寫的部落格,影像是能夠獲得到更多的視覺快感,同時激起觀眾自身的慾望,像是購買慾、旅遊慾、食慾等慾求。此外,Mulvey以拉岡的鏡像理論(mirror stage)為基礎,指出「影像建構想像、識別/誤識、以及認同的母體,因此,也是影像建構了對『我』最初的形成以及主觀性母體……銀幕與鏡子之間外在的相似之處(例如,從他的周圍環境中框出人的形體),電影對魅力的建構強大到足以容許自我的暫時喪失,而同時又強化自我。自我隨後所感知到的那種忘卻整個世界的感覺。」。Mulvey這裡談到的是電影對於觀影者的作用,然而當觀眾在觀看電影時,觀眾做為第三人去看別人的故事,他們是外在於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但是YouTuber拍攝的Vlog就和電影不同,即使橋段已經刻意被安排與設計,但是內容卻是貼近於YouTuber的日常,而他們的日常對於一般觀眾而言並非遙不可及。同時當YouTube採用跟鏡頭說話的方式時,觀眾會感受YouTube在和自己對話,這個形式更強化了觀眾的投射,或是沉浸在這支影片中。由此,我們可以知道Vlog作為影像延伸出來的產物為何會有如此的魅力了。
1 《遠見》,〈全球最大Vlog平台創辦人 陳士駿YouTube價值來自於社群〉,2006/09/01。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112302 《新網路科技》,〈2019年第一季揭曉:YouTube晉升Top 50名單,理科太太竄升速度驚人!〉,2019/0108。https://www.smartm.com.tw/article/35363538cea33 Laura Mulvey(1975) <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Cinema),《Screen》16 (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