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與時代的變遷下,被分數綁架似乎是臺灣社會的集體創傷記憶,在剛完結的公視原創影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們也發現到一個課題,似乎分數高低是決定父母與孩子的親密程度的關鍵,在關掉電視的那一刻起,收起內心的惆悵,反問自己,究竟怎麼樣的『教育』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所需要的?並且進而能夠完整我們自己對於學習的渴望?
(雜學校2018宣傳海報)
將思緒拉回到了現實,2018年10月松山文創園區正在策畫一個,相較於其他展覽,地方比較小、價格比較便宜、但每個展品都可以拿起來翻閱的一個特展-「世界最美的教科書展 」。這個展覽似乎是在亞洲地區考試至上的環境中,可以找回學習初衷的一個計畫。相較於臺灣教育中所看到的課本,日本的課本的確在設計、插圖中精美許多,但到了高中以後則與臺灣課本無異,都以文字量取勝、或是以大考的制度來設計課本,但卻依然可以在幾個明顯的地方看出台日課本的差距。
作為人一生的科目—如何生活?
觀展期間,最先引起我興趣的是『工藝課本』,與國小常見的綜合活動課本不相同、也與塑膠書皮的藝術與人文課本不一樣,課本封面的設計很快地吸引我拿走這一本書,跑到可以坐下來翻閱的位子,打開書後發現,這是一個教導「如何生活」的課本。在課本內,詳細記載著假如你想要做工藝那麼你需要什麼裝備?你需要什麼材料?你需要對材料有什麼認識?你可以如何去做你生活中觸手可及的物品。
除工藝課本以外,小學的家事課本,如同一本本精美的食譜,也善用日本世界聞名的漫畫插圖來教導你如何在廚房中使用廚具、如何使用控制火侯、如何透過食材料理出一般家庭都愛吃的家常菜與甜點。
日常才是最需要學習的課題
在展覽的尾端,正展示著一個最特別的教科書,是一個假設沒有經歷過颱風、沒有經歷過火災、沒經歷過這些大災大難的學生們遇到這些日常災難或傷害,而在日本這個地方、這個家,該怎麼樣存活才是最好的呢?因此誕生出了這一門教科書-「東京防災」。在臺灣生活的許多人常對日本有著高壓、自殺率極高、重視上下階級的刻板印象,但卻沒發現日本也正在透過制度的改變,認真地『教育』下一代,而我們該怎麼在現在這個教育下的社會生活?
日本的教科書在1999年,政府作出了一個決策「廢止教科書樣式之建議,為了使教科書呈現多樣化,出版社可在製造成本內自由決定課本之字體、開數大小以及頁數。」才開始有了這些讓我們「自定義」的教科書。究竟什麼才應該成為一門學問、什麼才應該成為一個科目?這個答案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不一樣的答案,但無可否認的是,當鬆開了分數的繩索,教育不再一味地追逐著分數,反而開始追逐我們生活中可見的人事物時,似乎能夠激發更多成效與回饋。
什麼才是最該教給學生們的?什麼才是對學生最重要的? 分數?學歷?英文?金錢?透過社會的推移,每個人在教育制度下留下的傷口會逐漸痊癒,長出新生的皮膚來蛻變教育的面貌。
●參考資料:日本小學生的課本長什麼樣?到「世界最美的教科書展」一探究竟: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3027展覽照片:http://t.cn/EwcGzL6雜學校臉書:http://t.cn/EwcGqhW「民族」課本:http://t.cn/EwcGJ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