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 04 16

【陳姓煮夫】社企就是把全部的愛都給你?

尋遍社會企業(或非營利組織)的種種案例,幾乎每一家社企都有崇高的社會使命,有些在現實與理想拉扯中殞落,有些搖搖欲墜,僅有少數能收支平衡、好好生存。許多支撐不下去的社企通常在經營管理層面有某些迷思,好比執意推出最棒的服務或產品才是最高指導方針,卻忘了自身的資本根本無法負擔這些產品或服務背後的極高成本,如果各家社企僅僅擁有天馬行空的創意,卻沒有經營管理的概念,如同路遙知馬力般,往往快速地消逝在資本市場中。

  讓我們來看看《上下游News & Market新聞市集》(以下簡稱上下游)的案例。上下游所挑戰的社會問題,是「餐桌與農業危機」,當國外低廉農產品大舉入侵台灣,民眾對於吃下肚的東西愈來愈沒有信心,而在地友善農耕的作物無法進入產銷體系,整體農業生態也更加惡化。除此之外,「媒體公信危機」也是上下游關注的焦點。當新聞成為了產品、業主花錢購買的置入性行銷,佔據了專業報導的版面,嚴重影響新聞訊息的獨立與公正性,讀者因而無從判斷廣告與新聞的分野,只能照單全收且無力抗衡。

  《上下游News & Market新聞市集》由媒體相關經驗豐富的馮小非所創辦,社會學出身的她關注土地與農業,廣邀跨界專業人才,打造小而美的獨立新聞媒體。為了支持媒體獨立,上下游不接受政府及民間各界的補助或捐款,除此之外,為了提高新聞內容的質量,上下游的新聞內容採會員付費制,在免費新聞與訊息爆炸的現代,上下游會如此堅持,是拒絕降低新聞媒體的品質。為了全力支持媒體的專業及獨立性,上下游推出創新的營運模式-「以產品開發,支持獨立媒體」。透過開發優質農產品來賺取利潤,再將資金投注在營運專業的獨立媒體,上下游在這場浩大的社會工程中,可說是非常的聰明。

  社企創業者之所以面臨「天使與惡魔的戰爭」,是由於社會企業必須同時兼顧社會使命及商業獲利,因此常必須依照現實環境適時調整兩者的平衡。然而有許多創業者誤把社企當慈善,因忽略商業獲利的重要性而失去平衡,長時間忽略成本及產出效益,反倒讓組織財務陷入空轉、從業人員精神受到無限地消磨與耗損,使得立意良善的解決方案落得曇花一現。

  台灣公益責信協會的創辦人余孟勳對這樣的困境提出了可行的解方-「運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是社企創業者的宿命,他們必須努力讓組織活下來、爭取擴張影響力的資源。『產品組合』即是一種有效的策略工具,協助社企創業者在資源有限的狀態下找到為組織換取時間與資源的最適化配置」。「產品組合」(Portfolio)指的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多種服務或產品因資源投入比例的不同所產生的組合,而不同組合將發展出不同的財務獲利與社會影響力。社企創業者必須思考如何將組織價值極大化,了解如何在財務獲利與社會使命之間做取捨,而「產品組合」未必是一個僵固的答案,即可能因組織不同階段或環境而演化成不同的樣貌,以因應各種營運困難。[1]



[1]胡哲生、梁瓊丹、卓秀足、吳宗昇《我們的小幸福小經濟》,2013。

 

2021 - 04 - 16
EXPLORE
延伸閱讀
SUBMISSION
投稿專區
成為明日趨勢的觀察者


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屬於「提案力」與「實作力」人才的場域。大轉折(deep shift)時代已經來臨,這社會迫切需要具備未來意識的思維與做法。歡迎加入文舍明日聚場的行動行列。